点评专家
孟晓春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放射科主任、影像教研室主任,中山大学医学院放射与影像科学教研室主任。从事影像诊断二十余年,以腹部疾病影像诊断为主要方向。在此基础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SCI论文10余篇;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5部;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5项,以核心人员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课题5项。现为: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专业委员会技术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和磁共振专业委员会磁共振/青年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MDT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CT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影像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放射学杂志》审稿专家;《磁共振成像杂志》青年编委。
专家评论
“见微知著”:从直肠系膜状态预测直肠癌患者治疗预后
2020年WHO全球最新癌症负担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有超过193万人被新确诊为结直肠癌,占全球新确诊癌症人数的9.7%。随着我国居民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准确评估结直肠癌术前及治疗中的状态,对于结直肠癌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直肠系膜筋膜(mesorectal fascia,MRF)是指围绕直肠系膜的盆筋膜脏层,是否侵犯MRF是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搜集321例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盆腔MRI数据,分别评估MRF状态,结果发现基线MRF阳性患者的T3~T4分期分期比例高于阴性患者,且新辅助治疗后达到pCR比例也显著低于阴性患者。这提示我们影像及临床医师在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后需额外注重对肿瘤是否侵犯MRF的判读。不同于既往经验,该研究还发现新辅助治疗后MRF转阴与总生存、无转移生存和无复发生存均无显著关联,这是否与医院患者类型、扫描方式以及影像结果判读方面差异有关尚未可知。因此在新辅助治疗后疗效监测方面哪些是相对可靠的影像征象或实验室指标,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文章摘要
直肠系膜筋膜状态及新辅助治疗后变化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李雪萍 李晓婷 孙瑞佳 管真 卢巧媛 张晓燕 孙应实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医学影像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0142
通信作者:张晓燕,Email:370493077@qq.com
目的 分析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患者基线直肠系膜筋膜(MRF)状态及新辅助治疗后MRF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321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患者均在完成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后进行手术,术后规律随访。评价基线MRI的MRF状态、壁外血管侵犯(EMVI)状态、肿瘤位置、肿瘤分期、淋巴结状态,对于基线MRF阳性的患者,同时评估术前MRF状态。采用χ²检验和独立样本t 检验比较MRF阳性和阴性患者间特征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曲线、log‑rank检验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像特征与预后的关联。
结果 321例患者中,193例(60.1%)基线MRF阳性,其中54例(28.0%)在新辅助治疗后、术前MRI评估中转变为MRF阴性,139例(72.0%)仍为阳性。基线MRF阳性患者的术后病理T、N分期显著高于MRF阴性患者,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的比例显著低于MRF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MRF转阴患者的术后病理T、N分期显著低于未转阴患者。基线MRF阴性患者和术前MRF转阴患者的MRI EMVI阳性的比例低于MRF阳性患者和未转阴患者(P 均<0.05)。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基线MRF阳性患者的总生存和无转移生存较差(P 均<0.05),风险比分别为3.33和1.69。新辅助治疗后MRF转阴与总生存、无转移生存和无复发生存均无显著关联(P均>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基线MRF和EMVI状态是患者总生存和无转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对总生存风险比分别为2.15和3.35,对无转移生存的风险比分别为1.13和2.74。
结论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患者基线MRF状态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但新辅助治疗后MRF是否转阴预测预后的能力不确定。
点评专家
刘再毅
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任中华放射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亚洲腹部放射学会执委等多个学术任职。近5年来,以第一或通讯 [含共同] 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包括临床肿瘤学顶级期刊《J Clin Oncol》《Ann Oncol》《Clin Cancer Res》,医学图像处理顶级期刊《Med Img Anal》和影像学顶级期刊《Radiology》。申请影像和数字病理图像人工智能分析发明专利13项、其中授权8项;软件著作权登记9项。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2020-2021人工智能重大专项等多项基金,累计获资助金额近2000万元。获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专家评论
影像组学助力发现 “隐藏”特征,实现患者精准分层
结直肠癌是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2020年,我国有超过55万人新患结直肠癌,占中国新确诊癌症人数的12.2%。随着肿瘤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都与肿瘤微环境密不可分。作为肿瘤间质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肿瘤间充质比(tumor-stroma,TSR)是多种实体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
TSR的准确评估需要手术获取大体标本,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或采用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该研究使用了目前影像领域研究热点——影像组学为手段,尝试通过术前高通量提取肿瘤组织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术前诊断TSR模型,从而为临床提供准确依据。此项研究共选取了149例患者,分别在T2WI、增强T1WI、DWI以及ADC图像上对病灶进行勾画,提取包括形状特征、一阶直方图特征、纹理特征、高斯特征和小波特征在内的共5 650个特征,通过LASSO算法进行特征降维,从筛选出的13个组学特征构建预测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为0.940,在验证集中为0.796,显示出优秀的预测性能。
该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充分利用术前MRI检查序列,提取反应肿瘤水含量、水分子扩散受限以及血管灌注信息的多个序列特征;(2)提示了影像组学在发现肿瘤微环境信息方面的独特优势。但是,单一中心的影像组学研究往往存在可纳入患者数量较少的局限性,术前影像组学能否达到病理级别的准确度还需进一步研究。
文章摘要
多参数MRI影像组学评估直肠癌肿瘤间质比的研究
蔡崇鹏1 胡婷丹1 龚敬1 黄丹2 刘方奇3 童彤1
1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200032;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200032;3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200032
通信作者:童彤,Email:t983352@126.com
目的 基于多参数MRI建立直肠癌术前肿瘤间质比(TSR)评估模型并验证其诊断效能。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49例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以4∶1的比例将患者分配至训练集及验证集,分别为119、30例。根据病理切片中肿瘤间质含量,分为高间质组(TSR>50%)和低间质组(TSR≤50%)。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MRI,包括T2WI、对比增强T1WI及DWI。在训练集中,于T2WI、对比增强T1WI、DWI及ADC图像上对病灶进行勾画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ASSO)回归模型进行特征筛选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获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运用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组学评分与TSR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获得组学评分评估TSR界值,并计算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
结果 由LASSO回归筛选出13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模型,并计算出组学评分。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模型的组学评分与TSR均呈正相关(训练集:r=0.72,P<0.001;验证集:r=0.46,P=0.011),该模型在训练集中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940、100%、87.3%、92.4%,在验证集中分别为0.796、83.3%、67.7%、73.3%。
结论 基于多参数MRI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术前评估直肠癌TSR具有潜在价值。
点评专家
李东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影像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放射学会杰出青年专家,天津市高校领军人才。擅长心血管疾病影像诊断。现任中华放射学会青年委员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大数据与医学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心血管病学分会影像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学会放射医师分会心血管专委会委员,国际心血管CT协会(SCCT)中国区论坛委员兼青年委员会副主席,天津市心脏学会副会长兼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放射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及天津市自然基金多项。
专家评论
CT血管成像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综合评估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的主要是由于解剖因素导致的,左侧髂总静脉后方是腰骶椎,前方为右侧髂总动脉,两者的压迫刺激,导致左髂总静脉慢性损伤、粘连,管腔变窄。从而引起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久之导致左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浅静脉曲张、甚至髂-股静脉血栓形成。髂-股静脉血栓通常范围较广,可延伸至下腔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引起严重的肺栓塞。DSA检查目前仍是诊断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金标准,但需要分别进行下肢静脉造影和肺动脉造影。CT技术的进步,实现了肺动脉联合下腔静脉CT血管成像,单次注射对比剂完成下腔-髂-股静脉、肺动脉的“一站式”检查,明确有无肺栓塞、髂总静脉压迫、髂-股静脉血栓、下腔静脉漂浮血栓、盆腔粗大侧支静脉等情况,对明确诊断、评估病情、指导治疗等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该研究利用肺动脉联合下腔静脉CT血管成像对IVCS并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进一步探讨了IVCS患者肺栓塞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IVCS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发生肺栓塞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均低于无IVCS患者,而IVCS 组患者合并下腔静脉漂浮血栓则是影响肺栓塞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的发现进一步确定了肺动脉联合下腔静脉CT血管成像对IVCS患者风险评估和指导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文章摘要
CT血管成像评估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的风险
孙占国1 丁德涛2 刘庆旭1 陈月芹1 亓志莹1
1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 272029;2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72029
通信作者:亓志莹,Email:981852032@qq.com
目的 基于肺动脉联合下腔静脉CT血管成像技术,评估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的肺栓塞风险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166例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一站式”肺动脉联合下腔静脉CT血管成像。按有无IVCS分为IVCS组(101例)和无IVCS组(65)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左髂总静脉狭窄率,下腔静脉漂浮血栓、盆腔粗大侧支静脉、肺栓塞发生情况,肺动脉栓塞指数,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IVCS组肺栓塞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IVCS组与无IVCS组左髂总静脉狭窄率[分别为(68±8)%、(25±14)%,t=-25.300,P<0.001]、下腔静脉漂浮血栓的发生情况[分别为25/101、31/65,χ²=9.310,P=0.002]、下腔静脉漂浮血栓长度[分别为17.2(10.9,27.8)mm,27.4(20.1,55.9)mm,Z=-2.316,P=0.021]、肺栓塞发生情况(分别为43/101、41/65,χ²=6.651,P=0.010)、肺动脉栓塞指数[分别为10.0%(5.0%,17.5%)、22.5%(10.0%,30.0%),Z=-3.49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VCS组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髂总静脉狭窄率[β=-1.964,OR(95%CI)0.140(0.031~0.638),P=0.011]、下腔静脉漂浮血栓[β=1.212,OR(95%CI)3.360(1.566~7.209),P=0.002]是肺栓塞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下腔静脉漂浮血栓对肺动脉栓塞指数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b=0.352,t=2.410,P=0.021)。
结论 IVCS并急性左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低于无IVCS患者,有无下腔静脉漂浮血栓是影响肺栓塞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